“辅导员队伍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思政课教师是理论武装的播种者,两支思政教育队伍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思想融合为引领,以实践创新为动力,以机制保障为支撑,加强联培共育,不断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5月7日下午,在“一站式”学生社区辅导员加油站,校党委学生工作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联培共育协议。
长期以来,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致力于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此次启动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联培共育工作,旨在通过思政课教师与各学院辅导员一对一结对共建的形式,从理论培训、双向兼职、课程共建、课题研究、活动联动等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联培共育工作,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不断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校党委书记杨浩为8位首批参与联培共育工作的思政课教师颁发了“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导师”聘书,在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学校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建设取得的成绩后,指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核心队伍,推动两支队伍联培共育、协同育人,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自觉,是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创新举措,是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关键抓手,是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育人实效的必然要求。杨浩强调,一是聚焦思想融合,凝心铸魂,构建人才共育新格局。要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凝聚育人共识,明确育人目标。创新育人方式,增强育人实效;二是聚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激发队伍联培新动能。要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共享平台。联合开展科研,推动成果转化。创新合作模式,打造特色品牌;三是聚焦机制保障,压实责任,推动思政工作新进步。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体系。明确工作职责,压实工作责任。强化考核评价,注重工作实效,从而推动联培共育工作不断提质增效,实现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双提升。
思政课教师代表和辅导员代表分别作表态发言。她们表示,通过“一对一导师制”“双向兼职”等联培共育机制,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中“课程”与“日常管理”的壁垒,让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能够实现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