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心理育人质量,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扎实推进疫情防控期间特别是学生返校以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和全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频调度会的精神,现将做好新学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大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校园严控期间,尤其是线上教学期间,借助新媒体,积极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布心理自助技巧,做好心理科普,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珍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保健能力。各学院要加大活动力度,扩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覆盖面,提升活动质量,多角度、多途径锤炼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缓解因疫情产生的焦虑、疑病、恐慌等不良情绪,努力营造自助互助的浓厚氛围。
二、关注重点人群心理状况,细致摸排学生心理健康动态
细致摸排全体学生心理状况(尤其是毕业生),实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发现危机状况及时上报。尤其要加强对学业(毕业)困难、情感受挫、遭遇突发事件、休(复)学、学习动机不强、曾发生心理问题学生的关心关爱,做到主动关心、谈心谈话、分类指导、精准帮扶,避免因压力无法缓解而造成心理危机,已存在危机的要及时有效化解,一人一策,一人一帮扶。3月底前,完成对重点人群的一对一了解约谈工作,同时要记好台账,一人一档,做到跟踪管理、疏导及时。适时做好家校沟通,细化沟通内容、沟通频率等,完善沟通流程。
三、完善全员参与机制,多方联动织密心理工作防护网
加强教职员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断完善全员参与机制,形成共同参与、全员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格。充分发挥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代课教师、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宿舍长的作用,明确职责,逐步建立一支管理规范、具备专业素养的心理工作队伍。增强学院与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家长和社会的沟通联系,积极寻求学生家庭成员及专业医疗机构和公安部门的有效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四、强化心理危机预警防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工作水平
通过心理知识技能专题培训、研讨交流和自主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约谈和咨询能力、心理危机识别和应对干预能力。优化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辅导服务,健全完善“学院-班级-宿舍”预警网络,依托师生心理工作队伍,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遭遇重大挫折及出现明显异常等情况。辅导员、班主任要定期遍访学生寝室,学院要定期召开学生心理异常情况研判会,对出现高危倾向苗头的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帮扶。
各学院要充分认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切实做好新学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统筹起来,一体推进,切实抓紧抓实。既要注重学生个体心理咨询及心理危机的应对与干预,又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建设发展需要;既要对重点人群做好分类指导与心理疏导,也要做好心理防控预警体系构建,畅通信息联络。
附件:心理支持平台.jpg
学生工作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
2022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