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贷款助我成长”优选征文--各位,明天见!

发布者:学生工作处发布时间:2022-11-01动态浏览次数:80

上大学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的答案,是两个字——明天。

在《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上有这么一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何谓前途?不就是由一个个明天组成的,用一个个昨天驰骋而去的,那个地方吗。每年都有千万个张华,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也有很多的李萍,踏进了较为切实的那扇门;当然,还有无数的“我”,包括曾经的我,都想在社会历练的路上,先行一步。

成为走进大学校门的张华,对我来说,并不容易。我是小镇上的孩子,虽然凭着出色的成绩,获得了更多的老师青睐与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但这终究是鸡头凤尾般的存在,我知道,要想拥有更多的知识与阅历,就必须走出去,看更大的世界。

高中的时候,我所认为的明天,便是走出去。走出小镇,走出地域偏僻和资源落后,去看看那些虽闻未见的地方。其实身边的人,并不都是没走出小镇的幼雏。曾经儿时的玩伴,有些随父母去外省务工,过年时才回乡,向我展示外面的五彩斑斓与他们的丰富的生活。他们有着自己的工资,在生活开支后留有富裕,比起手头上只有星点零花钱的我,差别甚大。当我腼腆不知应当如何世故时,他们早已熟稔地用几句话拉近了关系。这样的“走出去”,对于懵懂的我,何尝不具有诱惑力?

但我最终没有选择这样走出去。

我很感激老师的知遇之恩。老师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也喜欢在闲暇时抽两口老烟解闷儿,在逢年过节时大家伙儿一块挤着赶集市。

而正是这个普通的男子,在他的课堂上却似一部令人看不透的大部头。他讲苏轼的词曲眼角会溢出笑,说杭州湖畔的东坡肉味道和家里的红烧肉差不多;他讲到李白的诗时总是会播放专业的吟诵来领读,同学们笑他偷懒,他说不是,只是当年他攀不上这峨眉山,如今念起来都觉底气不足。他说一定要去上海的市井里走一遭,品一品上海话的精髓;他也叮嘱着去江西南昌时,去看看位临江岸的滕王阁,若是秋季便更好,不必登楼,在楼阁前的匆匆一过,余生便可味一道王勃的横世才气……他的眼角皱纹堆叠,却掩不住眼神里泛光;他说,走出去吧,孩子们,要趁年少起行。

我想,书山为径,更是为我奠定了解读世界的方式。我没有选择成为李萍,成为售货员,因为我想用老师的方式,走出去,打破地域的限制,更打开认知的大门。

那年仲夏,我如愿拿到来自北方一所大学的通知书。我把通知书放在乘凉的摇椅上,心也很快静下来——那是北方的大学,学费、生活费都是不小的开销。刚满周岁的弟弟笑吟吟地朝我走来,伸手扒拉着摇椅上大红色信封,我不禁迷茫了。

隔一日,老师来家访。我心里有事,对他的庆贺只是一笑而过。母亲去厨房招呼做饭,老师顺手抱起在地下呼呼跑的弟弟,问我为什么不开心。我为难地说,我想走出去,只是怕家里撑不住。老师会意地点了点头,笑着说,“你肯定没细看通知书里的东西吧!”他把弟弟递给我抱着,又打开了通知邮件,拿出印着“国家助学贷款”的单子,在我面前晃了晃。

“你已经有能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了。”老师谢绝了母亲的留客,在走之前留下这句话。我拿着助学贷款的单子,细细看着之前忽略的内容——有能力追求想要的,意味着我也能承担自己的部分物质需求了。那个仲夏夜,终是云开的清朗。熟悉的蝉鸣在回响,好像在为即将启行的少年祝福。

启程,抵达。在学校里,助学贷款手续也很快办理好了。我在逐渐了解学校,了解这个陌生的城市,了解我自己。此时此刻,我认为的明天,是做好一名助学贷款生。助学贷款生的身份,对我来说并不意味着落后的标签。它更像是认识自己的一方面,让我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在大家都还在学业社团社交中平衡迷茫时,我已坚定了学业第一的内心排位,合理化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它也像是一种动力,让我在课余时尝试兼职,并且不是一味的支付体力劳动,而是成为更具锻炼能力的家教、PPT设计员。更重要的是,当我坦然面对它时,我已告别了曾经的自卑与退缩,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自信且勇敢的期待每一个明天。

若说不在意这个身份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不会刻意隐藏它——它助我走出来,助我找到自己的明天,也助我磨砺性格,锻炼能力。如今我回顾过往的蜕变,它如同一位默默支撑我的好友,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助我一臂之力;在我历经成长后,微笑着祝我成长快乐。

在驰骋而过的一个个昨天里,我有孜孜不倦开导我的老师,有质朴亲切的家人,有真心待人的挚友,也有从不敢接受的标签到如今感激不尽的助学贷款生的身份,是他们让我知道我在真诚的关爱下成长,我努力追求的明天,终会变成今天。

可我还是期盼明天的来临。期待湖北的疫情结束,在武大与满目的樱花赴约;期待我和团队的付出能在学术上有点滴进步,期待我能在大三时申请到返乡支教;期待弟弟快些长大,也考上大学;期待在五年后成功还完助学贷款,和它郑重地说声“谢谢,再见。”

所以,各位,让我们明天见吧!